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赣科团讯

赣科团讯

首页 > 赣科团讯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赣南科技学院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二)

来源:校团委 时间:2025-07-10  点击:

7月1日,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来到湖江镇红军烈士陈辉森、陈辉榕故乡中芫村。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瞻仰红军烈士纪念碑,感受那段革命峥嵘岁月里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同学们目光坚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新时代使命担当。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芒!

参观烈士陵园

采访老党员

202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4周年。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走访老党员,聆听敦敦教诲。在这次采访中,刘先洲、刘乾宾、戚齐提三位老党员与实践队队员们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并向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介绍了湖江镇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历程,三位老党员都担任过村党总支部书记,先后在1971、1972、1974年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返乡后,他们扎根农村,服务村民,见证湖江镇街坪村、洲坪村、中塘村的发展变迁。最后,三位老党员还对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的未来规划提出建议,告诉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要学会吃苦耐劳,踏实做事,才能在各个领域上取得非凡的成就。

察民情、访民生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走进农村、深入田野,与村民话家常,了解李子的成长趋势、水稻的产量、蜜饯的制作过程及鱼丝的历史由来。交流中,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实践队队员们感受到村民的殷切热情,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增长了知识与才干。

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

“言续者”实践队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初心使命

2025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言续者”实践队在赣县区白鹭古村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清晨,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言续者”实践队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实地探访了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居住旧址、白鹭会议旧址、红军步道及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重温峥嵘岁月,感悟红色精神。

聆听初心故事,凝聚信仰力量

此次活动通过追寻革命印记与对话功勋党员,为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言续者”实践队在白鹭古村深入开展当地方言传承与古建筑保护核心任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

“夏乡”筑梦实践队

青年躬行乡土,传承创新助振兴

2025年7月1日上午,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夏乡”筑梦实践队前往上垅村。观摩腐竹制作时,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夏乡”筑梦实践队走进腐竹制作工坊,开启非遗手工艺探索之旅。老师傅以娴熟技艺展示腐竹制作全过程,每一步都彰显着传承千年的匠心。

从传统工艺到田间地头,此行的核心在于让成员们领悟:青年的价值不应局限于书本,而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无论是守护传统技艺的火种,还是助力乡村产业的发展,本质上都是对“小我融入大我”的践行。当智能制造与材料工程学院“夏乡”筑梦实践队把课堂所学与乡村需求对接,才能真正理解“三下乡”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使命传承:让知识在乡土中结果,让青春在基层中闪光,以青年之力勾勒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

信息工程学院

“信火相传”实践队

纪念碑前思英烈 旧址深处阅红医

2025年6月30日上午,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队员满怀崇敬之情来到了会昌山。会昌山原名明山、南山、岚山,俗称岚山岭,因毛泽东创作的《清平乐·会昌》而闻名遐迩。这里不仅是红色旅游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精神高地。

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首先来到会昌烈士纪念碑前,庄严肃穆地伫立着。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队员们在烈士碑前肃立,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踏入红军医院旧址,霉味混杂草药香扑面而来。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队员们走进旧址,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红军医护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救治伤病员而忙碌的身影。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被先辈们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所感动,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随后,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队员们在医院旧址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学习红色文化精神。

粤赣旧址忆峥嵘,伟人旧居悟初心

下午,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来到了会昌独好园。走进中共粤赣省委旧址,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队员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阅读每一段文字介绍,了解到中共粤赣省委在革命时期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

在毛泽东主席故居,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感受着伟人曾经的生活气息,想象着毛泽东在这里思考革命前途、谋划战略布局的场景。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感人的图片,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信息工程学院“信火相传”实践队队员们深受触动。

“e路星光”实践队

2025年6月30日早上九点,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与周田镇政府工作人员正式对接,周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温沂涛热情接见了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对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指导老师钟辉带领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队员与周田镇宣传、统战干事、文化站负责人罗钦明立马开展了关于本次“三下乡”活动的相关座谈会。

政校对接明路径,实践调研启新程

不甘心的坚守,特色产业的腾飞

从书本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在政府工作人员们的带领下,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来到了会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当踏入园区后秧排村致富带头人汪启贵为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讲解起了园区情况,在汪启贵的讲解中得知周田镇的特色种植产品凤梨与莲雾,在汪启贵的讲述中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解到他在特色农业致富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过多种作物种植失败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尝试,最终成功找到了适合周田的特色作物。当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的志愿者们问起在经历了这么多次失败后为什么仍然坚持,他只是笑着说道:“哪有这么多为什么,在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的情况下还没有成功就是不甘心。”

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队员信息工程学院“e路星光”实践队们对此有着颇多感悟,一句不甘心便道尽了中国农村为什么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韧性与冲劲,就是因为党与人民不甘于农村的落后才有了如今乡村发展的迅速腾飞,正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不甘心,“e路星光”实践队才更要到基层去到乡村去。

漫步稻田,寻一方基层诗意

漫步于广袤稻田,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饱满的稻穗低垂,将田野浸染成一片耀眼的金黄,微风拂过,稻浪翻涌,簌簌声响宛如自然奏响的交响曲。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落点缀其间,袅袅炊烟升腾,与天际流云融为一体。置身这片天地,无需言语交流,便能深深沉醉于基层特有的宁静与诗意之中,感受着独属于乡土的醇厚气息,领略到田园风光与风土人情交织的独特魅力。

沉浸乡村实践,感知振兴脉搏

今日行程充实而意义非凡。上午获镇长亲切接见,聆听其对乡村发展规划的展望,明晰基层建设方向。随后走进特色农业大棚,了解凤梨、莲雾种植奥秘;漫步金黄稻田,领略田园风光。从产业发展到生态美景,全方位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与独特魅力。

经济管理学院

璞玉润乡实践队

富硒兴农脉,碧水润民生

2025年6月30日上午,经济管理学院璞玉润乡实践队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杜田村副书记段小慧和承包大户谢水生带领璞玉润乡实践队参观富硒水稻基地,他们基于特色农产品开发理论,其调研范围涵盖富硒水稻培育和种植技术规程、机器的操作过程、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产业链延伸模式及品牌营销策略等核心环节,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与培育秧苗间等地点收集数据,剖析富硒功能农业对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带动作用。

下午,经济管理学院璞玉润乡实践队队员身着马甲,在贡江寒信村段展开“守护母亲河”专项行动。经济管理学院璞玉润乡实践队队员们沿着蜿蜒的河岸线细致排查:沙滩上的塑料盒、半掩在鹅卵石间的塑料瓶均被逐一清理。

星火亮路实践队

红脉承英烈,草鞋续非遗

2025年6月30日上午,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上午,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抵达段屋乡坝脑村,在村讲解员与村部书记的带领下,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队员们首先来到革命烈士王金长遗孀段桂秀老人家中。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旁,聆听段奶奶讲述那段革命艰辛岁月的故事。

段奶奶握住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队员的手,用浓重的赣南口音反复叮嘱:“要好好读书啊,将来长大了报效祖国!”短短的几个字,包含了老人一生的期盼。

随后,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步行至坝脑村红三军团旧址。青砖灰瓦的建筑内,斑驳的墙壁上仍留存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

在军团指挥部旧址,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队员们驻足于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前。“这面墙上的弹孔,就是当年激战留下的痕迹。”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下午,经济管理学院星火亮路实践队转场至寒信村萧玉恭祠,非遗传承人肖南斗爷爷已备好稻草、麻绳等材料等候。“编草鞋先得选好草,要挑韧性足的糯谷草。”肖爷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红军当年穿的草鞋,鞋底还要加布条,这样耐磨。”他手指上的老茧与灵活翻动的稻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技艺坚守。

文法学院

“法梦启航·情暖洋江”实践队

寻根村史馆,汲取振兴力量

2025年6月29日,晨光熹微,文法学院“法梦启航·情暖洋江”实践队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洋江村副书记吴光文继续带领文法学院“法梦启航·情暖洋江”实践队参观洋江村村史馆,斑驳的农具与泛黄的家谱无声诉说着这片“鱼米之乡”的千年耕读传统。

薄晖轻洒,洋江村副书记吴光文继续带领文法学院“法梦启航·情暖洋江”实践队参观洋江村垂钓基地,这里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通过“休闲农业+文旅”模式激活了乡村经济。在参观中,文法学院“法梦启航·情暖洋江”实践队观察到基地的运营充分结合了当地生态优势:垂钓活动吸引周边游客,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匠心木艺,橙香满园,绿动乡村

下午,文法学院“法梦启航·情暖洋江”实践队采访了当地致富带头人吴康,深入探访他创办的金农缘农业、阳光草场生态基地、木玺工艺品有限公司,见证了一位乡村创业者的奋斗历程,也感受到了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生机。

吴康扎根乡土,以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在金农缘农业,他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农产品;在阳光草场,他打造绿色产业链,引入马尼拉草,采用现代化无人机喷洒农药,降低成本。他创立木玺工艺品,挖掘传统木艺,赋予其市场价值。

扎根乡土,步履不停

赣韵龙窑·薪火相传实践队

窑火映初心

2025年7月1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色血脉奔涌不息。值此建党百年宏大庆典,文法学院赣韵龙窑·薪火相传实践队踏上吉州窑遗址热土,以“寻梦吉州窑”为明灯,在千年窑火深处追溯中华文脉,在青年足履中淬炼赤子丹心。

文法学院赣韵龙窑·薪火相传实践队访老窑工、探古窑址,拂去时光厚尘,珍视每片瓷片背后的智慧与匠心。

探访古窑,如同踏上一场寻根溯源的精神之旅。那窑火不息,恰似百年大党生机勃勃;木叶千年,正是中华文脉深厚绵长。今日青春誓言回响于窑址上空:我辈定当接力守护这文化之根脉,在民族复兴新长征路上,以青春之我点燃不熄火焰,让千年窑火与红色基因一起,恒久照亮前行之路!2025年7月1日,“寻梦吉州窑 奇妙仲夏夜”暑期活动暨吉州窑第十一届龙窑柴烧点火启动仪式将举行,以“匠心向党 共谱华章”为主题向党的生日献礼。

寻梦吉州窑

9点38分,在吉州窑遗址公园门口举行点火仪式,先进行清都观取火种等祭天地仪式,10点28分进行龙窑点火文法学院赣韵龙窑·薪火相传实践队作队员为吉州窑国家5A级景区创建注入奋进力量,为龙窑复流添“薪”加“才”、为文化传承躬身践行。

感悟吉州窑

踏入吉州窑本觉寺岭龙窑遗址,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这座依山而建的宋代龙窑,残存的窑壁与散落的瓷片,无声诉说着昔日“窑烟蔽空”的盛景。抚摸窑砖上斑驳的烧痕,惊叹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斜坡结构自然抽风,成就了高效烧造的工业雏形。

最震撼莫过于亲睹木叶天目盏的复烧:桑叶与陶土在烈焰中交融,叶脉纤毫毕现于釉面,方知“一叶一世界”的禅意竟源于窑变奇迹。剪纸漏花、玳瑁斑等独创工艺,更彰显宋人“化俗为雅”的审美境界。